9月16日上午,202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主题论坛5“小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与全民阅读”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论坛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办,山西省图书馆学会、山西省图书馆承办。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正厅长级)张志仁,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国新,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图书馆馆长张岩,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吴建中,IFLA图书馆建筑与设备分会常委、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兼图书馆建筑与设备专业组主任、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馆(所)长徐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范并思,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副处长赵剑,山西省图书馆副馆长赵谞炯、副处长级干部范月珍,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阅读空间与环境研究专业组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束漫,以及全国300余位业界专家、学者和业务骨干参加了本次活动。论坛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阅读空间与环境研究专业组主任、山西省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山西省图书馆馆长郭欣萍主持。
张志仁代表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致辞,他指出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打造了山西省图书馆“学习书房”、太原市图书馆“马克思书房”等契合群众需求的新型特色公共阅读空间,在小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期待借助中国图书馆学会搭建的平台,集中展示优秀案例,向兄弟省市学习,同时通过交流互鉴、共享经验,推动全国小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高质量发展。
张岩代表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致辞。她指出小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是我们图书馆事业在新时期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结果,是人民群众急切期盼的结果,也是基层图书馆在困境中突围的结果。她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身边的优质公共文化空间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希望通过摸清家底、拓展功能、优化机制等方式,将未来的小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成重要的基层文化阵地。
郭欣萍在论坛开场时介绍,小型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形式多、服务新、便民化的基层文化阵地,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各地小型公共阅读空间的蓬勃发展,极大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体验,促进了全民阅读水平的提高。本次论坛旨在分享在经济、文化、地域、环境不同的背景之下,各级各类小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管理的新实践,围绕读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从空间布局、服务功能、文化体验等方面,积极探索小型公共阅读空间形态、机制、技术等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推动公共阅读空间与多元化阅读的有机融合发展。
本次论坛设置了案例分享和主旨发言与综述点评2个环节。
在案例甄选时,重点关注公共图书馆小型阅读空间尤其是城市书房型新型阅读空间建设与管理运行模式的差异性,特别是多元的投资主体,可持续且效能较好的运行机制,公共图书馆发挥的作用,适应周边公众的服务功能等,为业界提供推广价值与借鉴意义。
在案例分享环节,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馆(所)长徐强围绕上海图书馆东馆进行了分享。他首先介绍了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建设发展情况,指出上海图书馆东馆虽作为大型公共图书馆,也同样注重小空间小格局的营造,以“藏借阅一体”+“展陈、活动和服务”的理念,依托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打造了“1+2+4+n”个会展和活动空间,以及22个主题阅读服务空间,为读者提供了体验式、主题式、活动式等多元文化服务。
沧州市图书馆馆长宋兆凯以《小微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与阅读推广——以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沧州模式为例》为主题,介绍了沧州“图书馆之城”服务体系,分享了小微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概念、政策支撑、设计原则、功能服务、发展定位和阅读推广工作。特别是沧州图书馆自主创新推出纯借阅服务的城市书房和提供辅助服务的城市书吧两类新型阅读空间,影响力扩大后逐步纳入政府保障体系,奠定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洛阳市图书馆副馆长张亚分享主题为《小书房 大幸福——建设“河洛书苑”城市书房 打造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他提到洛阳市“河洛书苑”城市书房建设,以各县(区)为建设管理投资主体,由洛阳市图书馆运行城市中心区,县区各自负责借还运行管理圈的模式,建成205座城市书房,与各级公共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基层图书室、流动服务点共同形成四级总分馆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阅读圈”。
常州市图书馆馆长钱竑进行了题为《龙城百姓的精神灯塔——秋白书苑》的案例分享。她介绍了“秋白书苑”建设、经费保障、管理运营的整体情况,呈现了常州市如何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创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并结合新形势下城市书房的优化、创新提出新的思路。特别是他们推出了淘汰机制和三方协议运行模式,值得业界学习借鉴和学界跟踪研究。
太原市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主任夏亮的分享主题是《“有为”与“有味”——赋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他重点围绕太原市图书馆城市书房的典型案例,从“有为”与“有味”出发,分享了太原市图书馆在没有政府统一安排、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的条件下,如何融合社会力量,自主打造出集文献整合、空间叠加、功能融合于一体的各类主题馆,值得业界借鉴。
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国新教授以“推动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高质量发展”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他围绕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的发展历程、建设情况、主要类型和重要意义等方面内容,以详实的案例,全面介绍了当前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已取得的成就。他指出,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建设的重要抓手,是以空间革命带动服务效能提升的有效途径,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创新平台,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中国方案”“中国道路”。对于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新空间高质量发展,他从当前存在的差距着手,剖析了不足和原因,针对性提出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拓展“空间体系”理念、提升设施品质和服务水平,完善社会化运营管理机制,还要深化功能融合发展。
随后,李国新教授对之前专家所分享的案例逐一分析点评,并提出发展意见。
郭欣萍作总结发言。她指出,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让大家对当前工作阅读空间的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多方面借鉴。作为本次的承办单位山西省图书馆学会、山西省图书馆,以及学术支持队伍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阅读空间与环境研究专业组,也将以此次主题论坛为契机,创造更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机会,积极筹办好明年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携手业界、学界为公共阅读空间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山西省图书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