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17日,“书籍史视野下的近现代图书馆史研究”学术会议在河南开封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工作委员会主办,河南大学图书馆承办,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现场
河南大学副校长张礼刚、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程焕文、河南省高校图工委主任崔慕岳、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工作委员会图书与图书馆史研究专业组副主任顾烨青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开幕式由河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李恒主持。
主旨报告环节,程焕文教授的报告《抗日救亡中的图书馆人精神》,通过杜定友等图书馆人在抗战中用生命保护文献、保存中华文脉的感人事迹,深刻阐释了抗日救亡中图书馆人“爱国、爱馆、爱书、爱人”的精神内核。四川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姚乐野教授在《加强历史档案利用,深化近代图书馆史研究》中,深入阐释了历史档案对于近现代图书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介绍四川大学研究团队在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的普查、整理、编纂与专题研究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工作委员会图书与图书馆史研究专业组委员、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姚伯岳教授的报告《论“古籍文化”》,系统阐述了“古籍文化”的丰富内涵,辨析了“古籍文化”与古籍保护工作、古籍保护学科之间的关系,指出不仅要用物质保护的方法保护古籍的物质文化,还要用传承和传播的方法去保护古籍的精神文化。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沛的报告《细微之处见真章——近代藏书家与古籍保护》,梳理了周叔弢、傅增湘等藏书家“收书、护书、献书、传书”的史实,彰显了近代藏书家在古籍保护中的历史责任与担当。李恒馆长以《河南大学校史中的图书馆藏书故事》为题,通过梳理河南大学图书馆人在抗战烽火中爱馆、护书的感人事迹,高度体现了河大图书馆人与典籍共命运的家国情怀。主旨报告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研究员周亚主持。
专题报告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书籍文化传播、知识生产机制、抗战时期文献保护、图书馆史理论、图书馆史志编纂方法以及史料整理等主题,开展学术研讨,共有22位专家学者做了专题发言。报告发言既有宏观理论建构,也有微观个案剖析;在深耕传统史料之外,也尝试使用新材料、新方法,呈现出多元的方法路径和丰富的史料基础。四场专题报告分别由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张琦、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郑锦怀、丹东市图书馆副馆长曹阳、原第三军医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彭元主持,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徐建华、江南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吴稌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彭敏惠、华侨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宇担任评议嘉宾。
会议闭幕式由河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于兆军主持,顾烨青副主任做会议总结发言。本次会议聚焦书籍史视野下的近现代图书馆史研究,从知识生产、文化传播、社会网络、文献保护等多维路径,梳理中国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逻辑,对深入理解图书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与功能,推动图书馆在新时代更好地担当文化使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今年是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工作委员会图书与图书馆史研究专业组组建20周年。2005年至今,专业组致力于为广大图书馆史学术研究者、图书馆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图书馆史研究方法、理论创新突破,深化和拓展图书馆史研究领域,推动图书馆史研究的国际化,提升图书馆史研究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先后在重庆、温州、铜陵、新乡、常熟、聊城、天津、宜昌、嘉兴等地召开了9次图书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已发展成为国内图书馆史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凝聚国内图书馆史学研究力量的中心。会上还播放了宣传短片,回顾了图书与图书馆史研究专业组2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供稿
转载: